淄博花灯艺术节赏花灯的市民仍然络绎不绝。一时间,滨州、东营、济南,甚至外省车辆在玉黛湖停车场时常可见。
淄博花灯会久负盛名,花灯以“声、光、动、奇、秀、巧”著称,灯会之时,万人空巷,观者塞途。与全国的其它灯会不同,淄博花灯会更在一个“闹”字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是淄博花灯会传统习俗“闹花灯”的喜庆日子。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,在五光十色、美轮美奂的花灯灯影下,民间戏剧、民间扮玩、传统武术的绝活绝技精彩纷呈。
“过去家家户户扎花灯,处处火树银花,流光溢彩,逛灯会,看杂耍。”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淄博花灯协会会长、淄博花灯第五代传人张向仁介绍。
淄博花灯会在清代就已闻名全国,建国后灯会一度中断,1986年正式恢复。1992年9月,淄博举办了首届全国花灯邀请赛,有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南京、天津、济南、淄博等8个城市参加,共展出48组大型彩灯和近千盏民间工艺灯,国内外宾客云集,热闹非凡。1994年底,淄博花灯应邀赴俄罗斯展出,在莫斯科市引起了极大反响。2001年9月,淄博花灯又赴德国,参加了第三届“柏林亚太周”中国主宾国活动。在15天的灯展中,约50万人前往观看,近30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。慢慢形成“南有自贡恐龙灯、北有哈市冰雪灯、东有淄博闹花灯”三足鼎立的格局。2000年淄博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(花灯)之乡,2014年淄博花灯会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随着淄博花灯艺术的存续和发展,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境。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传统的纸制、竹制灯逐渐被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光源所替代,老一辈的花灯制作者又相继去世,很多传统的、经典的制作工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挖掘、整理和抢救,面临失传。同时,传统的彩绘、内画、织染、裱糊、扎制技术等缺少资金投入,其相应的设施、设备大都已损坏且无人修理。因此,花灯这一灯会主体及其他扮玩的消失,致使淄博花灯会的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也日益严重,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
“淄博人过年看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,绝不能丢。此次灯会就是希望淄博花灯的文化底蕴、影响力、美誉度有序传承下去,这既是对淄博花灯这项非遗文化的敬重,也是对全市人民鸡年春节的奉献。”淄博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超坦言。